郑卫之音解释_四字成语
郑卫之音
名称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郑卫之音 |
释义 | 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
拼音 | zhèng wèi zhī yīn |
类别 | 偏正式中性四字古代 |
出处 | 《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
示例 | 明·刘元卿《贤奕编·家闲》:“出入无得入茶房酒肆,市巷之语,郑卫之音,未尝一经于耳。” |
用法 | 作宾语;指淫乐。 |
词性 | 郑卫之音是中性词。 |
繁体 | 鄭衛之音 |
近义词 | 郑卫之曲(zhèng wèi zhī qǔ):郑卫: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
反义词 | |
英文翻译 | |
谜语 |
成语开头相关:
成语首字母相关:
成语结尾相关:
郑卫之音造句:
1、“寡人今日听郑卫之音,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2、晚唐五代的郑卫之音、流靡之变太低俗,南唐君臣的亡国之音太哀伤,都不适合大一统王朝的时代气氛。
3、雅乐即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舞蹈,形成于西周初年,与代表民间俗乐的“郑卫之音”相对应。
4、“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5、“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6、相传战国时魏国统治者魏文侯,就抱怨过“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7、比如新郑、滑县,是古代郑卫之音的传播地,其民间歌唱的繁茂历来享有盛名;先秦十五国风,河南一省就占了郑、卫、宋、陈、桧、王六‘风’。
8、光武帝不喜浮华,克勤克俭,登基多年,身为一朝天子依然严格身穿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
成语接龙:
音容笑貌:音:说话的声音;容:容貌;笑起来的样子;指神态。指人的容貌和笑声。常用作怀念之词。
貌是情非: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比喻表里不一。
非战之罪:罪:罪过。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
罪以功除:所犯的罪行可以用功劳来抵除。指将功折罪。
除秽布新:犹言除旧布新。
新人新事:具有新的道德品质的人和体现新的高尚社会风尚的事。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
然荻读书: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相关成语:
郑人买履 郑人争年 郑声乱雅 郑卫桑间 郑昭宋聋 郑重其辞 郑卫之曲 郑卫之声 郑重其事 郑卫之音 郑人实履 炊粱跨卫 富比陶卫 首尾相卫 郑卫桑间 官官相卫 没卫饮羽 引狼自卫 独坐穷山,放虎自卫 郑卫之曲 精卫填海 看杀卫玠 楚腰卫鬓 鲁卫之政 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倾柯卫足 郑卫之音 燕巢卫幕 引虎自卫 保家卫国 一线之路 柱石之臣 润笔之绢 斗筲之才 知鱼之乐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要而论之 倒悬之急 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盗跖之物 肤寸之地 水乳之契 饕餮之徒 不孝之子 泛泛之谈 乌集之众 皮肉之苦 祁奚之举 乡曲之誉 知音识曲 笙磬同音 言有尽而音意无穷 丝竹之音 杳无音讯 弦外之音 弦歌之音 清音幽韵 音容笑貌 佛旨纶音 声音笑貌 下里巴音 一口同音 音声如钟 笑貌声音 桑间之音 音稀信杳 繁音促节 异口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