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晙的诗词诗集
王晙(653年-732年),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县)人,唐朝宰相、名将。王晙明经出身,授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渭南县令,在任桂州都督时,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王晙历任鸿胪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安北大都护、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此后,王晙历任吏部尚书兼太原尹、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军节度大使、蕲州刺史、户部尚书。开元二十年(732年),王晙去世,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忠烈。
轶事典故
感愧宋璟
武则天时,魏元忠被张易之兄弟陷害,贬为高要尉。王晙上奏皇帝,为他申辩。凤阁舍人宋璟劝道:“魏公已侥幸免死,现在你又来惹天子发怒,能不倒霉吗!”王晙大义凛然地说:“魏公忠正无二却受到处罚,我激于正义才这样做,即使因此而颠沛流离,也不会后悔。”宋璟惭愧地道:“宋璟不能辨明魏公所受的冤屈,实在是有负于朝廷。”
保护刘幽求
刘幽求被发配封州(今广东封川)时,广州都督周利贞受宰相崔湜指使,准备加害刘幽求。王晙得知这一阴谋,便将刘幽求扣留在桂州。周利贞闻讯,屡次发公文索要刘幽求,王晙都不予理睬,周利贞便将此事上奏朝廷。崔湜数次向王晙施压,让他遣送刘幽求,但王晙依旧不予理睬。刘幽求担心地道:“您违抗宰相的命令而保护一个被流放的人,势必无法保全,只不过是让您受牵连罢了。”于是请求王晙放他去广州。王晙道:“您所犯的罪过还不至于让朋友与你绝交,我王晙为国家的事而获罪,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最终还是没有将刘幽求遣送到广州。刘幽求因此而得以幸免。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王晙祖籍沧州景城,后迁至河南洛阳,父亲王行果,官至长安县尉。王晙年幼丧父,由祖父王有方抚养长大,生性豪放旷达、勤奋好学。
672年(咸亨三年),王晙考中明经科,被授为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
后来,朔方军元帅魏元忠出征失利,将罪责推给副将韩思忠,奏请将其诛杀。王晙却认为:“韩思忠是副将,兵权不在自己手里,而且他有勇有谋值得爱惜,不该单单处罚他一个人。”于是上表辩解。韩思忠因此得到释放,而王晙也被调任渭南县县令。
709年(景龙三年),王晙出任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此前,桂州的驻军一直依靠衡州(今湖南衡阳)、永州(今湖南零陵)等地提供粮饷。王晙到任后,修筑城郭,撤去驻军,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数千顷,使百姓丰衣足食。后来,王晙请求调回家乡,结果桂州百姓一起上书朝廷,请求让他留任。朝廷闻讯后,特下诏表彰王晙的功绩,让他留任一年。王晙离任时,桂州百姓又刻石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击破吐蕃
714年(开元二年),王晙以鸿胪寺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之职兼任安北大都护、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统领丰安(今宁夏永宁西)、定远(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三受降城等地军队。他将安北大都护府治所迁到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西),并实行屯田之策。不久,王晙又改任太仆寺少卿、陇右群牧使。
同年,吐蕃兴兵十万入侵临洮军,驻军于大来谷口。王晙率所部两千人与临洮军会师,又挑选精兵七百人换穿吐蕃服装,分为前后两队,乘夜偷袭吐蕃军营。在距离敌军五里时,王晙命前队大声呼喊,后队击鼓响应。吐蕃军以为唐军主力赶到,惊恐之中,自相残杀,死伤惨重。
不久,右羽林将军薛讷也率军赶到,在大来谷二十里外的武阶谷,遭遇吐蕃拦截。吐蕃在王晙与薛讷两军之间,摆开战阵,连绵数十里。王晙趁夜命精兵袭击敌军,再次大败吐蕃。与薛讷会师后,王晙乘胜追杀,一直追到洮水,将吐蕃掠走的牧马全部夺回。
战后,王晙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爵清源县男,兼任原州(今宁夏固原)都督。不久,王晙又改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讨平叛胡
716年(开元四年),突厥默啜可汗被拔曳固部落袭杀,部下大多都投降唐朝,被安置在河曲地区。不久,毗伽可汗继位,突厥降户都逐渐萌生叛意。
王晙得知后,便上奏朝廷,认为突厥是迫于形势方才归顺唐朝,让他们久居边境会引发祸患,建议胁之以威,诱之以利,并将他们迁徙到黄河以南,使其逐渐汉化。同时,王晙还认为,如果不将突厥降户安置在内地,等到黄河封冻,必将发生变故。结果,朝廷尚未答复,突厥降户便已反叛。
同年十月,唐玄宗诏命王晙率并州军队渡河平叛。王晙抄小路进军,轻骑奔袭,不料夜遇暴风雪,难以行进。王晙担心耽误时间,对神灵祷告道:“如果我不应该出兵讨贼,就惩罚我一个人好了,为什么要连累众将士?如果我是忠心为国,就请上天停止下雪,调转风向,助我讨贼成功。”随即,风停雪止,王晙遂率军急驰。这时,叛军分成两路逃跑,王晙沿东路追击,斩首三千。战后,王晙升任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又改任御史大夫。
720年(开元八年),散居在受降城附近的□跌部落与仆固都督勺磨暗中勾结突厥,企图攻占受降城。王晙闻讯后,秘奏玄宗,然后将他们引诱入中受降城,全部诛杀。不久,王晙被授为兵部尚书,充任朔方军大总管。
721年(开元九年),兰池胡人康待宾发动叛乱,攻陷六胡州(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一带),进逼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唐玄宗诏命王晙与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一同平叛。王晙认为单凭朔方军便能平叛,因此奏请皇帝,要求让郭知运返回陇右。但是,奏疏未报,郭知运便已赶到,并因此对王晙不满。不久,王晙生擒康待宾,进爵清源县公。
同年九月,郭知运纵兵攻打已经被王晙招降的叛军。投降的叛军以为被王晙出卖,纷纷逃走,再次反叛。唐玄宗认为王晙未能平定胡人叛乱,将他贬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
晚年生活
722年(开元十年),王晙被起复为太子詹事,累封中山郡公。
723年(开元十一年)正月,唐玄宗北巡,改并州为北都太原府,任命王晙为吏部尚书兼太原府尹。四月,王晙接替张说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金紫光禄大夫。五月,王晙又兼任朔方军节度大使,统领河西、陇石、河东、河北诸军。
同年十一月,唐玄宗到南郊祭天,让王晙回京参加大典。但王晙恐怕突厥趁机入侵,上表推辞,受到玄宗的嘉勉。这时,许州(今河南许昌)刺史王乔的家奴状告王乔与王晙暗中勾结,意图谋反,玄宗便命侍中源乾曜、中书令张说进行调查。王晙虽无反意,但玄宗还是以前次违诏为罪名,将他贬为蕲州(今湖北蕲春)刺史。
726年(开元十四年),王晙升为户部尚书,再次担任为朔方军节度使。
732年(开元二十年),王晙去世,终年七十余岁,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