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的诗词诗集
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
评价
张栻理学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论语解·序》)。曾创建善化(今长沙)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并先后在宁乡道山、衡山南轩、湘潭碧泉等书院聚徒讲学,声名极一时之盛。其弟子胡大时、彭龟年、吴猎、游九功、游九言,皆为湖湘学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与秦桧为伍,力主抗金,学术上虽承二程,但有别于程朱而又异于陆学。
朱熹称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并述他受其深刻影响说:“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即张栻)得衡山胡氏学,则往而从问焉。钦夫告予以闻,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寝食”。《宋元学案》作者黄宗羲称理学中“湖湘学最盛”。教育方面写有大量学记,提出办学的主张,说“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岂特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 道而济斯民也”。评价张栻的思想:“见识高,践履又实。”(《宋元学案·南轩学案》)。反对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主张以儒家的政治伦理去教育和培养修齐治平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亦提出“为之则有其序,教之则有方。故先使之从事于小学,习乎六艺之节,讲乎为弟子之礼,而躬乎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仑之间,优游于弦歌诵读之际”。认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使学者知夫儒学之真,求之有道,进之有序,以免于异端之归”。反对学习上的好高骛远,在学与思的问题上,主张“学思并进”,在其主教岳麓书院期间,以此躬行实践,影响甚著。陈亮则曰:“乾道间东莱吕伯恭(吕祖谦),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陈亮集》卷21)。全祖望则云:“宣公身后,湖湘弟子有从止斋、岷隐游者,如彭忠肃公之节概,二游、文清、庄简公之德器,以至胡盘谷辈,岳麓之巨子也。再传而得漫塘(刘宰)、实斋(王遂),谁谓张氏之学弱于朱子乎!”(《湘学略·岳麓学略第五》)。朱熹尝言:“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宋史·道学第三》)。
长沙郡丞丁君挽词
廉吏今尤重,朝家诏举频。方看千里驾,忽尽百年身。
职业忧劳甚,游从笑语真。空令行路叹,没后见清贫。
生辰谢邵广文惠惠仁者寿赋
左弧念当辰,藐此卧岁晚。
重云不予荫,敢望滋九畹。
南邻有良朋,繁质快瓴建。
进道方骎骎,吐辞看衮衮。
妙语极吹嘘,至理属关键。
嗟予澹泊好,学植自穮蔉。
岂能益涓埃,感子意缱绻。
昭然隐微中,当念仁岂远。
起知妙乾体,实理践坤简。
大易乃在我,亘古当一本。
期君得真传,永以息邪遁。
题淮阴祠
秦关昔先驱,南郑岂淹久。
夜中丞相归,平明印垂肘。
古来豪杰人,调度出窠臼。
登坛一军惊,六合已在手。
从兹看廊清,指挥如运帚。
时艰思奇才,庙古酹樽酒。
出门望长淮,故国长稂莠。
同云正惨澹,人事极纷纠。
拘挛傥无累,吾欲献九九。
平时兄弟间十三章四句送定叟弟之官桂林
子行日以远,我思日以长。
政或少閒暇,书来不可忘。
次韵伯承见简探梅之什且约人日同游城东
江湖漫浪岁年晚,虽有梅花谁寄远。
城中可人独吴郎,不惜日力供往返。
东郭枝头玉雪明,下有清浅溪流横。
新春好趁花前约,莫待飘零空作恶。